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京津冀协同发展再谱新篇
——北京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的
重要论述的思考与实践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物质支撑。推进新型工业化,就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重点和现实抓手。北京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坚持区域协同融通,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巩固以高精尖产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根基,推动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一、坚持科技创新引领,推动新型工业化,大力推进首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愈加凸显,成为推动产业变革、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北京立足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创新资源优势,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围绕高精尖产业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优化布局科技创新力量和主攻方向,强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坚持创新驱动,引领新型工业化产业发展新方向
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强化产业创新发展基础性支撑。基础研究能力薄弱、颠覆性创新缺乏,导致我国制造业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受制于人,亟须加强产业创新发展的基础科学支撑。北京立足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布局建设国家实验室体系和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与平台建设,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深入实施基础研究领先行动,着力实现重大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等领域开展目标导向型研究。北京基础研究投入逐年增加,2023年,北京基础研究经费472.3亿元,位居全国第一,占全国基础研究总经费的20.9%,占北京R&D经费的比重为16%。涌现出超大规模智能模型“悟道3.0”,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新一代256核区块链专用加速芯片,具身通才智能体“狮子座”,“朱雀二号”全球首款成功入轨飞行液氧甲烷火箭,国际首个全模拟光电智能计算芯片ACCEL,国际上速度最快、能耗最低的二维晶体管,探测纳赫兹引力波存在的关键性证据等重大创新成果。

北京立足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布局建设国家实验室体系和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与平台建设。图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供图
优化产业科技创新布局,强化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布局产业创新中心和中试验证平台,聚焦工业软件、能源装备、人形机器人、生物医药等领域,支持在硅基光电子、人形机器人等领域率先形成一批抢占新赛道的创新技术产品。创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机制,优化“筑基工程”实施模式,推动集成电路、氢燃料电池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创新场景。支持专精特新企业聚焦主业精耕细作,参与强链补链建链延链,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生态。深入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行动计划,集中部署集成电路、高端科学仪器、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商业航天、生物育种等9个重大专项攻坚行动。聚焦重点产业技术薄弱环节,加大区块链、车规级芯片、前沿新材料等技术攻关力度。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等多元主体开展通用底层技术布局和“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激发科技成果转化动能,强化高质量成果落地转化。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北京通过健全完善制度建设,强化政策落地实施,持续搭建桥梁纽带,促进科技成果供需有效衔接和转化落地。全面深化科技成果转化制度改革,着力突破成果转化关键掣肘,通过《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北京市关于落实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实施意见》“科创30条”等,给科学家更多自主权。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高校大量科技成果持续向企业转移、向产业转化,形成良好市场效益,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多措并举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出台《北京市关于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器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 《北京市关于新时期推动大学科技园改革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政策,建立北京市科技成果转化统筹协调与服务平台,持续推进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设立北京市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专项,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系列路演活动,有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锚定推进新型工业化,积极构筑现代化产业集群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北京传统产业发展具有良好基础,工业和制造业发展规模和水平不断提升。2024年,北京工业实现增加值5937.6亿元,2016年以来年均增长6.3%,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1.9%。面向产业发展新趋势,北京着力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升级,通过《北京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4-2026年)》《北京市数字化车间与智能工厂认定管理办法》等措施,促进地区制造业向更高水平的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发展。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以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等标杆企业建设牵引带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以产业园区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新智造100”工程,推动“北京智造”发展进入快车道,2021年以来,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认定工作持续推进。5家企业入选全球“灯塔工厂”,三一重工北京桩机工厂成为全球重工行业首家“灯塔工厂”,代表当今全球制造业领域智能制造和数字化的最高水平。着力推动制造业绿色发展。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提升新型工业化发展质效,积极推进“双碳”目标实现,出台《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北京市绿色制造单位培育管理暂行办法》等举措,助推企业绿色转型。鼓励企业围绕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绿色产品等积极创建绿色制造示范,截至2025年2月,累计创建国家绿色工厂161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30家。
持续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高精尖产业,着力打造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发展。前瞻布局集成电路、医药健康、智能制造等领域战略项目。2023年,北京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为7635.6亿元,较2016年实现翻番,年均增长11.5%;占北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比重为31%,比2016年提高11.3个百分点。加强企业培育,培养细分行业“尖子生”。开展十大强企行动,激发专精特新企业活力,截至2025年4月,北京已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1万家,规模以上企业有6000多家,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智能制造与装备等高精尖产业。强化产业链条协同,形成集群发展模式。着眼于带动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协同创新,推动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实现融通发展,形成创新型产业集群。2023年,十大高精尖产业全部突破千亿元级,新一代信息技术集群突破3万亿元;2024年,进一步实现新突破,形成3个万亿元级和7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其中医药健康产业首次突破万亿元,成为全国首个跨过万亿元级的城市,具有首都特色的高精尖产业集群加快形成。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发展。未来产业是由原创新技术、前沿技术驱动,当前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为推动未来产业发展,北京出台《北京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锚定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六大领域,布局通用人工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基因技术、类人机器等20个未来产业,力求将北京打造成为世界领先的未来产业策源高地。未来信息产业,重点发展通用人工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量子信息等细分产业;未来健康产业,重点布局基因技术、细胞治疗与再生医学、脑科学与脑机接口、合成生物等细分产业。未来能源领域,重点发展氢能、新型储能、碳捕集封存利用等细分产业。北京积极布局面向未来产业的科技创新力量,链接全球科技创新优势资源,先后成立了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等多家新型研发机构,围绕基础科学、前沿技术开展研究,进行国际合作,推进产业孵化。例如,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孵化出专攻神经系统疾病创新疗法的健达九州公司、聚焦脑机接口的芯智达公司;北京石墨烯研究院设立“BGI众创空间”,培育石墨烯创新创业企业,打造石墨烯新兴产业群。
二、强化区域协同融通,以新型工业化全方位拓展首都经济发展新空间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产业链呈现本土化、区域化新特征,安全和韧性开始逐步取代效率和成本,产业链多元化进程加快。北京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牵引,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为主线,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纽带,在更大空间范围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通过新型工业化的空间布局与链接发展,着力扩展首都产业空间边界,弥补产业发展短板弱项,放大产业发展优势强项,合力做大做强产业存量和增量,共享产业发展利益。
——北京重点区域统筹联动与融合发展
“三城一区”统筹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联动打造高精尖产业集群。中关村科学城持续聚焦原始创新策源、颠覆性技术培育;怀柔科学城聚焦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战略基础研究;未来科学城聚焦先进能源、先进制造、医药健康领域前沿技术研究与成果产业化;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着力承接转化“三大科学城”原创成果,夯实产业基础,链接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工程化生产与商业化应用的创新链;顺义区打造高精尖产业发展的新增长极。“三城一区”建立统筹联动机制,形成市区联动工作合力,着力破解协同难点问题,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破解“坚冰式”难题,推动高质量发展。《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北京市关于促进高精尖产业投资推进制造业高端智能绿色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文件也明确推动高精尖产业项目在“三城一区”落地和集聚。创新型产业集群示范区承接三大科学城成果数百项,前沿颠覆性高新技术项目落地转化快、水平高。

北京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提升新型工业化发展质效,积极推进“双碳”目标实现,助推企业绿色转型。图为北京首钢园区。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供图
分区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核心承载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新一代信息技术主要集中于海淀、朝阳、亦庄等区域;集成电路产业主要集中在海淀、亦庄和顺义,这些区域不仅在设计环节具有显著优势,还在制造和技术研发方面具备较强的实力;生物医药产业主要集中于“一北一南”的格局中,其中北部以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为核心,南部则以亦庄和大兴生物医药基地为核心。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已经聚集了昌平实验室、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等一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入驻了600余家创新型领军企业,汇集了300余名知名科学家和高层次人才。亦庄和大兴生物医药基地已吸引大量企业入驻,形成以新药研发、诊断试剂、临床检验、医疗器械、技术服务以及配套服务机构为主的产业集群化发展态势。
——京津冀协同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聚焦新型工业化核心支撑,协同打造重点产业链和先进制造业集群。京津冀三地协同构建发展氢能、生物医药、工业互联网、高端工业母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等六条重点产业链。探索实行产业链跨区域链长制,建立跨区域重大项目、园区共建的协同招商、落地实施、利益分享机制,确保各产业链的延伸和配套能够有序推进。“京津冀·沧州生物医药产业园”经过近十年开发建设,已吸引国内外60余家医药企业入驻,现已投产原料药产品近百个,涵盖心脑血管、抗肿瘤、抗感染、代谢及内分泌等用药领域,初步形成“医药中间体+原料药+制剂”的产业链条。梯度培育集成电路、网络安全、生物医药、电力装备、安全应急装备等5个产业集群。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京津冀三地在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材料等领域均有布局,并且形成了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的发展格局。北京重点发展芯片设计和制造,天津则侧重于芯片设计和制造及设备,而河北则在材料和封装测试等方面进行布局。
瞄准四链融合,协同服务京津冀先进制造业产业发展。京津冀以产业发展为中心,有效贯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在深度协同方面取得新进展。三地签署《共建先进制造业集群 共推产业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产业链、创新链实现了更加紧密的互补与协作。三地联合发布《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规划(2017-2030年)》,共建京津冀人才数据库,搭建高层次人才资源交流共享平台,围绕重点产业开展区域人才培养计划,推动人才流动。三地设立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支持京津冀重点产业链强链补链项目。
三、聚焦深化改革开放,以新型工业化牵引体制机制创新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统筹谋划、综合施策,不断优化完善体制机制、人才工作机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基础性制度,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让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实体经济顺畅流动,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
——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打造北京营商环境升级版。2023年,北京市印发《关于北京市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北京服务”的意见》,这标志着北京市营商环境进入全面整体优化升级的新阶段。北京聚焦营商环境的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国际化,持续优化区域产业发展生态。打造高效规范、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强公开稳预期,打造首善之区的法治环境;强开放提质量,打造自由便利的投资贸易环境;强服务增便利,打造暖心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通过营商环境的升级,为各类企业发展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和环境。
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北京积极构建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生态,重点推动金融政策、科技政策、产业政策协同发力,支持北交所做大做强,推动更多优质科技型创新型企业上市融资。推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金融科技等改革创新,建设中关村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通过政策引导更多资金投向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更好服务先进制造业、未来产业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努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北京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提升“两区”建设水平,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北京服务业、制造业等领域开放。加速落实新一轮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方案,深入推进中国(北京)自贸试验区提升行动。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国际企业和高端人才来京发展,努力打造全球高端要素集聚高地,助推新型工业化。2024年,北京新设外资企业2012家,比上年增长16.4%,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72.3亿美元,北京开放水平和吸引力不断提升。
——积极推动人才工作机制创新
以更大格局引进人才。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和首都发展重大需求,吸引集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立快速发现、引进一流科技领军人才机制,并完善落地实施政策。加大外籍人才引进力度,加快建设高品质人才社区,打造一批有类海外环境、有多元文化、有宜居生活的特色区域,为外籍人才在京创业就业提供国际化“一站式”服务,进一步提升外籍人才停居留、出入境、资格认可、创业就业等便利性,打造“愿来愿留”“安心安业”良好环境。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外人才研究中心发布的年度“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榜单中,北京位居首位。
以更大力度培养人才。着眼培养具有国际影响力、富有原始创新能力、引领世界科技前沿的顶尖人才,通过精准培养模式,给予人才长周期稳定支持。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发展需求,加强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博士后青年人才和数字技术工程师培养。实施北京市科协卓越工程师成长计划,重点培育面向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关键领域和重点产业急需紧缺的卓越工程师人才。
以更大举措用好人才。北京先行先试用才,推出系列“放权、松绑、解忧”改革举措,着力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健全举荐制、以赛代评制、同行评审制等多类型人才评价体系。实行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经费使用“包干制”,实施支持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政策措施,支持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领域创业,推动更多师生共创项目在京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