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永才: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擦亮高端装备制造“金名片”
发布时间:2024年10月21日 13:55 来源:《新型工业化》2024年第1期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擦亮高端装备制造“金名片”

孙永才

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中车集团”)是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唯一一家产业化集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考察中车,从根本上引领推动了我国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发展取得非凡成就。习近平总书记点赞,“复兴号高速列车迈出从追赶到领跑的关键一步”“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成功试跑”“高铁技术树起国际标杆”。我们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全面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当前,轨道交通装备已成为新时代中国向世界展示发展成就的重要名片。

一、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

2021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乘坐京张高铁赴张家口赛区考察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时指出,我国自主创新的一个成功范例就是高铁,从无到有,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自主创新,现在已经领跑世界。要总结经验,继续努力,争取在“十四五”期间有更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准概括了我国轨道交通装备的成功密码,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发展的高度肯定和深切关怀。

时间追溯到20年前。2004年,国务院通过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绘就了超过1.2万公里的“四纵四横”快速客运专线网。同年,国务院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铁路机车车辆装备有关问题,明确提出“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基本方针,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就此开启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新征程。高速动车组是尖端技术的高度集成,涉及总成、车体、转向架、牵引变压器、牵引变流器、牵引电机、牵引传动控制系统、列车网络系统、制动系统等9大关键技术以及10项配套技术,引进的过程充满未知,一份协议的诞生要经过十几次甚至几十次的修改与论证。有一次为了“原理”二字,我们与外方整整谈了24小时。经过近4年的努力,2008年8月1日,时速350公里“和谐号”动车组在京津城际铁路正式投入运营,标志着中国高速动车组开始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伴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人要自己造火车的梦想种子,不断萌芽生长,《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应运而生。研制时速380公里新一代高速列车,成为了我国轨道交通装备面临的新的巨大挑战。时速380公里接近飞机低速巡航的速度,这个速度的列车在世界上尚无先例,这也意味着动车组车体、转向架、头型、牵引、制动等重要部件,必须全面自主创新。经过数万名技术人员的艰辛付出和创新攻关,时速380公里的新一代高速列车成功下线,中国也由此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自主研制时速380公里动车组的国家。2011年1月9日,新一代高速列车创造了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时速487.3公里,中国轨道交通装备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发展。2015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车长客股份公司时指出,希望高铁建设再接再厉、创新驱动,继续领跑、勇攀高峰,带动整个装备制造业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局面。我们在时速380公里系列动车组技术平台基础上,以中国标准为主导,按照正向设计思路,以自主化、简统化、互联互通、技术先进为目标,开展中国标准动车组的研制工作。2017年6月25日,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时速350公里中国标准动车组被正式命名为“复兴号”。“复兴号”动车组从启动研发到最终定型,整整五年时间,历经503项仿真计算,5278项地面试验,2362项线路试验,试验里程超过61万公里,相当于绕着地球赤道跑了15圈。在动车组采用的254项重要标准中,中国标准占到84%,11个系统、96项主要设备均采用了统一的中国标准和型号。“复兴号”的问世标志着中国铁路装备技术达到了领跑世界的水平,开启了引领世界高速铁路客运装备发展的新时代。从此,中国成为新竞赛规则的重要制定者、新竞赛场地的重要主导者。2017年9月21日,“复兴号”动车组在京沪高铁以时速350公里运营,我国成为世界上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快的国家。

创新无止境、探索无止境。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华丽转身,成为一张靓丽的“国家名片”。2019年12月31日,“复兴号”智能型动车组在京张高铁投入运营,中国高铁进入智能化时代。京张铁路实现了从自主设计修建零的突破到世界最先进水平,从时速35公里到350公里,见证了中国铁路的发展,也见证了中国综合国力的飞跃。如今,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5.9万公里,高铁营业里程达4.5万公里,投入使用的轨道交通装备年发送旅客超320亿人次,运送货物近50亿吨,不仅提升了人们的出行体验,还改变了货物的运输方式。我国轨道交通装备的发展,使社会受益、城市受益、企业受益、人民受益,它不再是简单的交通运输产品,而是工业的符号、经济的符号、国家的符号、民族的符号。

二、坚持创新引领赋能,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

2018年9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车齐车集团时指出,装备制造业是国之重器,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要提高竞争力,要靠实体经济。要乘势而为、乘势而上,加强自主创新,练好内功,不断推出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永远掌握主动权,不断做强做优做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深刻回答了装备制造业“怎么发展”“如何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也为轨道交通装备行业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企业战略核心位置,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按照“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装备一代”的产品研发路线,持续推动重大产品研发,一系列更智能、更安全、更绿色、更便捷、更舒适的产品不断涌现。

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是世界上目前可实现的、速度最快的地面交通工具,对于丰富我国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实现我国轨道交通技术持续领跑具有重大意义。未来,随着交通强国建设加快推进,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的成功应用,2000公里距离高速磁浮仅需“贴地飞行”4小时,一城办公、一城安家,半日职场、半日诗和远方将成为现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轨道交通装备具有产业链长、辐射领域广、拉动效应强的特点。一组“复兴号”动车组有4万多个零部件,涉及钢铁、铝型材等原材料,电子电器、信息系统、精密仪器等10多个行业,辐射全国20余个省份。我们坚持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一体构建,注重发挥融通带动和主体支撑作用,强化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大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带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目前,全产业链供应商达8.6万余家,轨道交通装备供应商达9800余家,其中民营企业约7300余家,占比74%。

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不仅有力促进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形成机制共建、基础共筑、成果共享、生态共创、发展共谋“命运共同体”,还涌现出了一批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和行业冠军企业,培育了一批掌握独门绝技的“单打冠军”和“配套专家”,实现了产业链融合集群发展。

湖南株洲、山东青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是典型代表。湖南株洲培育形成了以中车株机、中车株洲所、中车株洲电机、中车电动、时代新材5家企业为龙头,聚合400多家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集群,产业聚集度全球第一。在这里一杯茶的时间,可以集齐生产一台电力机车的上万个部件,集结全球产业链顶尖专家。山东青岛拥有中车四方股份、中车四方车辆、中车四方研究所、四方阿尔斯通4家龙头企业,13个国字号轨道交通装备技术研发中心,带动260余家配套企业步入快车道。

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不仅让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实现了融合集群发展,有效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也让产业链不断延伸拓展,构建形成了轨道交通装备和清洁能源装备“双赛道双集群”产业发展新格局,加快打造数智化、高端化、绿色化、国际化、协同化、品牌化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风电整机被称为“立起来的高铁”。随着高铁技术的创新突破,我们同步推动高铁技术向风电产业平移,有效解决了风电装备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实现了轨道交通系统集成、牵引传动、控制系统、车体等技术在风电装备领域的广泛应用,逐步形成了从发电机、叶片、塔筒、齿轮箱、变流器、超级电容、变桨系统等核心部件,到资源开发、项目EPC、整机制造、智能运维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系统解决方案能力。

新能源商用车又称“胶轮上的高铁”。我们将轨道交通的整车电控与驱动集成技术向新能源商用车领域延伸,形成了行业领先的核心“三电”技术,实现了智能驾驶、智能动力、智能互联的无人驾驶新模式。成功研制了城市客车、公路客车、物流车、特种专用车等智能、节能、安全、可靠的产品,成功出口法国、新西兰、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

三、坚持数智转型升级,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对传统生产方式变革具有重大影响。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不仅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重要支点,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深刻阐明了加快数智化转型的深远意义。我们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围绕大数据、大算力、大算法、大模型“四个大”,推动数智与创新、数智与企业、数智与业务、数智与产业深度融合,引领高端装备制造业加速迈进数智时代。

突出数智与产品融合,持续推动融合化创新。2022年1月6日,“瑞雪迎春”智能“复兴号”动车组正式上线运行,首次应用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实现时速350公里的无人驾驶,并搭载了智能行车、智能服务和智能运维等先进功能,被誉为“国货之光”。“瑞雪迎春”通过“高铁+5G+4K”技术融合,打造了世界首个高铁5G超高清奥运演播室,具备5G高清赛事直播、6个频道4K直播能力,可以实现嘉宾访谈、全车厢移动直播报道等功能。伴随着列车运行,赛事期间直播间里迎来了运动员、媒体记者等各界嘉宾。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赛场上奥运健儿为国争光,赛场下“瑞雪迎春”向世界展示了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发展成就。

突出数智与企业融合,致力打造数字驱动型企业,搭建“一张网、一朵云、一平台”数字基础架构,完善数字化转型管理体系,着力推动生产指挥数据驾驶舱、经营管理数据驾驶舱、全生命周期数据驾驶舱、智能产品研发数字化体系“三舱一体系”建设,推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控、供应协同、运维服务全流程链再造、全数据链贯通、全价值链联通,全面提升协同研发能力、精准管控能力、精益制造能力、准时服务能力、科学决策能力,实现“线上+线下”双线运营。已建成了15个数字化车间、61条智能化生产线。获得工信部智能制造、大数据、“两化”融合等36个试点示范项目。

突出数智与业务融合,依托数字技术赋能价值创造,探索基于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中车价值创造模型,搭建了中车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架构模式,实现产品、配件、检修、服务一体化发展,设计、施工、运营一体化布局。成功中标墨西哥蒙特雷4/5/6号线项目、瓜达拉哈拉轻轨4号线项目和哥伦比亚麦德林80大道轻轨项目,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制造、中国装备、中国品牌的优良品质和良好形象。

突出数智与产业融合,加强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投建中车大数据中心,着力提升数据存储、计算、分析、治理能力,为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提供产业发展数字生态。产品故障与健康管理服务系统,连接高速动车组4000多列,设备故障预警准确率近90%。充分发挥链长融通带动作用,加快建设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平台、绿色循环经济交易电商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形成1门户、7个子平台应用架构,推进“四链一生态”建设,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现代化的产业生态加速形成。

四、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涵养产业发展新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形成绿色低碳交通运输方式,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新能源、智能化、数字化、轻量化交通装备,鼓励引导绿色出行,让交通更加环保、出行更加低碳。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赋予了轨道交通装备行业新的使命责任,我们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秉持绿色投资、绿色创新、绿色制造、绿色产品、绿色服务、绿色企业“6G”理念,积极践行“双碳战略”,全面加快绿色低碳发展。

围绕绿色企业,制定实施“双碳”行动计划和行动方案,提出到2035年实现企业运营碳中和、2050年实现全价值链碳中和的总体目标,着力推进零碳能源行动、零碳交通行动、零碳制造行动、碳资产行动、碳数字行动、碳品牌行动。3家企业入选2023中国工业碳达峰“领跑者”企业,36家企业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7家企业获评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

围绕绿色产品,着力打造以风、光、储、氢等智能化清洁能源装备产业体系。自主研制的发电机、叶片、塔筒、齿轮箱、变流器、超级电容、变桨系统等核心部件,广泛应用在国内各大风场,带动我国风电产业快速发展。风电整机和关键部件每年大约产生325亿度电,相当于节省1082万吨标准煤,减少2914万吨二氧化碳排放,种植16亿棵树。

围绕绿色技术,注重面向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技术链,有效整合减碳、零碳、负碳技术,涌现了一大批绿色科技。2024年6月28日,正式发布油电混合动力、电池动力、氢燃料混合动力三种动力系列化新能源机车。油电混合动力机车实现一氧化碳减排83%,碳氢化物减排72.5%,氮氧化物减排45%。电池动力机车、氢燃料混合动力机车真正实现了污染物零排放。与老旧型铁路内燃机车相比,系列化新能源机车千机油耗节油率达到42.9%,万吨油耗节油率达到33.6%。

五、坚持同链共建共享,打造产业发展新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的发展惠及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我们要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既用好全球市场和资源发展自己,又推动世界共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充分彰显了大国领袖的博大胸襟和天下情怀。我们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连接世界、造福人类”为使命,积极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致力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产业链命运共同体理念有机融合。目前,我们产品服务全球115个国家和地区,涉及“一带一路”沿线52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沟通世界、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文化融合的重要纽带。

坚持发展造福世界,雅万高铁实现了中国高铁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在海外成功落地,被誉为中印尼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金字招牌”。中欧班列通达欧洲25个国家217个城市,逐渐成为惠及各国的“幸福之路”、造福世界的“繁荣之路”。中老铁路被称为“黄金大通道”“钢铁新丝路”,为老挝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蒙内铁路有力推动了东非国家互联互通,已成为中肯共建“一带一路”的成功典范。

坚持价值创造理念,深入实施本地化制造、本地化用工、本地化采购、本地化维保和本地化管理“五本模式”,为合作伙伴、当地社会创造价值。在马来西亚建设的东盟制造中心,成为中马产能合作典范,打造了中国和东盟地区经贸合作亮点。墨西哥城地铁1号线项目,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入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十大PPP项目经典案例”。墨西哥瓜达拉哈拉4号线项目入选《“一带一路”ESG行动报告》。

坚持惠及当地民众,主动担当文化传译者、人才孵化器、产业推进器、社区好邻居,回馈社会、造福民众。在土耳其联合当地知名企业成立合资公司,扎根当地、服务社会、促进就业,带动当地30余家供应商协同发展。为巴基斯坦提供的地铁、为埃塞俄比亚提供的轻轨,极大地改善了当地民众出行体验。奔驰在悉尼的双层客车成为新威尔士州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坚持促进文化交流,企业社会责任与文化交流中心(欧洲)在维也纳揭牌,为中欧企业文化交流提供了新平台。“坐着火车看世界”品牌旗舰活动,足迹覆盖印尼、土耳其、老挝、肯尼亚、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沙特、泰国、葡萄牙10国亚欧非美4洲,收获了全球媒体亿次级曝光。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中国中车集团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指示精神,全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持续擦亮高端装备制造“金名片”,大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