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肖虎院士谈6G发展的新范式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08日 17:04 来源:《新型工业化》期刊

“今年是6G标准化的元年。”中国科学院院士,紫金山实验室主任、东南大学教授尤肖虎在第三十一届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开幕式上表示,他认为6G时代,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将无处不在、渗透到各行各业,成为全人类、全社会共享的移动信息基础设施。

尤肖虎在提及6G发展愿景时表示,6G就是要把5G原有的能力进一步提升量级,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扩展它的能力。

“超大带宽、海量连接以及超高可靠、超低时延是5G原有的能力,6G就是要将其进一步增强10~100倍,把5G的连接能力推向极致,在此基础上还要拓展其它三种能力。”尤肖虎表示,拓展的三种能力分别为通感融合、通质融合、天地融合。具体来讲,就是把5G的连接能力进一步推向极致后实现通感融合,再把通信和感知都放到基站上,把AI嵌入到网络内部。此外,还要实现“空天地一体化”,比如无人机、卫星、地面网络的融合。

6G发展新范式

围绕6G的发展愿景,尤肖虎凝练了6G主要的发展新范式,即:超越连接,超越地面、DOICT(数据技术、运营技术、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超融合。

具体来看,在超越连接方面,6G时代的服务不仅是提供连接服务,还可以提供综合性的信息服务。6G时代要求网络不仅要具备通信能力,还要具备感知能力,也就是基站发信号时,利用回波信号就能感知到信号所处的环境,提供感知服务。此外,6G时代还可以提供AI服务。这是因为6G基站可以部署边缘算力,利用边缘算力则能够服务AI手机,提供算力服务、安全服务、数据服务等。

在超越地面方面,传统的移动通信网络都采用地面网络。5G时代已经开始研究非地面网络,到6G时代预计能够真正实现“空天地”一体化体系构架,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抓手就是手机直连。当前,全球各国都在全力攻关手机直连,即将手机直接和卫星连接,在地面网络没有信号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卫星直接打电话上网。预计从2025年起到2035年,空天地一体化最终能够得以实现,届时边远地区可能无需再建地面网络,而是直接通过卫星网络就能够实现所有手机的互联。

在DOICT超融合方面,6G时代将会实现数据技术、运营技术、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融合,还将融合OT(工业现场网络技术)技术,将时间敏感特性和确定性特性嵌入到整个系统,提升对时间敏感特性和确定性特性应用的支持能力,包括利用数据技术支撑数字孪生,并在此基础上支持AI的应用。

6G六大应用场景

展望6G未来发展,尤肖虎表示,6G主要有六大应用场景。

一是沉浸式通信,典型用例为沉浸式XR通信、远程富媒体传感、全息通信等;二是大规模通信,典型用例为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物流、健康护理等;三是超高可靠与极低时延,典型用例为工业互联、机器人等;四是泛在连接,典型用例为IoT通信、移动宽带、卫星通信等;五是AI与通信的融合,典型用例为自动驾驶、多终端与机器人协同、数字孪生等;六是传感与通信的融合,典型用例为环境信息感知、环境重建、感知融合等。

当前,6G网络智能主要体现出三大转变,即:从场景驱动到泛在智能;从外挂嫁接到内生智能;从“尽力而为”到按需智能。基于此,尤肖虎表示,网络智能内生AI是6G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在内生智能架构与技术方面,典型的6G应用主要有自动驾驶、机器人远程控制、视频识别;在智能无线感知定位技术方面,典型的6G应用主要有全息通信、智能车联网、智慧城市、室内定位等。但尤肖虎也指出,“AI for 6G”目前仍面临绿色、实时、可控可用性等挑战。

针对如何更好地实现6G与AI的相互赋能作用,尤肖虎表示,要构建移动信息网络数字基础设施,加快抢占信息技术领域国际制高点。作为以6G技术为核心面向信息服务全过程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移动信息网络以通信网络技术为主,融合先进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能够实现无所不在的网络化极致连接能力,提供通信以及感知、算力、AI、数据等一体化信息服务,将全面支撑未来智慧社会的发展。

移动信息网络技术与产业发展四大趋势

目前,我国积极推动以6G为核心的移动信息网络超前研发,并在愿景需求研究、关键技术研究、国际标准化方面取得积极成效。展望未来,尤肖虎指出,移动信息网络技术与产业将呈现以下四个发展趋势:

一是信息科技变革将催生大量智能体和数字虚拟空间,成为数字经济发展要素;物理现实空间将不断向数字虚拟空间延伸;无人业务和数字孪生业务将成为应用发展趋势。

二是移动信息网络迈向地理与业务全覆盖,移动信息网络将空域网、地面网、体域网将紧密无缝结合,形成立体“全覆盖”网络;移动信息网络提供个人应用、垂直应用、社会治理等“全覆盖”服务;移动信息网络产业将面向全球化市场发展。

三是信息技术创新进入跨界融合发展阶段,跨界融合成为信息技术革新的催化剂,技术标准制定与验证周期缩短,技术迭代显著加快,开源开放进一步提升创新效率;通感算智融合发展成为新趋势,新终端、新应用层出不穷,带动芯片、器件、软件、安全等快步推进,新型算力和人工智能形成产业新局面。

四是移动信息网络能力多维扩展、量级提升,移动信息网络将向更高速率、更大容量、更低时延、更强智能持续发展,具备智能、感知等更多能力维度;移动信息网络将在低、中、高全频谱运行,并对频谱充分利用及按需适用;终端设备将呈现泛在化、智能化和轻量化发展,通信、计算、显示、续航能力持续提升;安全将成为移动信息网络内生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