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9日,北京亦庄上演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获得全球关注。
赛迪智库未来产业研究中心人工智能研究室主任钟新龙接受《环球时报》采访表示,人类选手跑马拉松“重在参与”,其实对人形机器人来说也是一样,“参与此类长距离比赛,本身就标志着人形机器人在基础运动能力上取得了长足进步。”当前领先的人形机器人已经展现出日益增强的双足行走稳定性、一定的动态平衡调节能力以及在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环境中执行任务的潜力。“机器人能完成哪怕是一部分的半程马拉松赛程,都将证明其在机械结构设计、运动控制算法、能源系统管理等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性能优势和技术进步的体现。”
钟新龙进一步说,如果以半程马拉松这样严苛的标准来衡量,当前人形机器人存在的短板也凸显出来。首先,能源效率与续航能力是最大的瓶颈,难以支撑人形机器人进行如此长时间、长距离的连续高强度运动,中途可能需要多次充电或更换电池。其次,运动速度和效率普遍偏低。当前人形机器人的行走或奔跑速度远不及人类,完成半程马拉松可能需要极长的时间。再者,动态稳定性与环境适应性仍面临巨大挑战。最后,长时间运行对机器人的结构强度、关节驱动器耐久性以及感知与决策系统的稳定性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钟新龙分析表示,在生产制造领域,具备长距离行走、稳定作业能力的机器人可以深入到大型工厂、仓储物流中心等广阔空间,执行物料搬运、设备巡检、装配协作等任务;在公共服务与特种作业领域,这种机器人的高机动性、长续航和环境适应性,使其非常适合应用于抢险救灾(深入危险区域搜救)、安防巡逻(大范围、全天候监控)、电力或基础设施巡检(替代人工作业于偏远或危险地段)等场景;在日常生活服务领域,随着技术的成熟和成本的下降,具备这些能力的机器人在医疗康复(辅助行动不便者行走、陪伴)、家庭服务(取物、简单家务)等方面也将展现巨大潜力,真正融入人类社会,提升生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