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动态NEWS
经济日报刊文:新材料产业“加速跑”正当时
来源: 作者: 投稿时间:2023/05/09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不断深入,为我国新材料产业注入了新动力。信息技术、制造技术、能源技术、材料技术、生物技术协同应用,使得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层出不穷,一批标志性通用技术(数字化制造、5G、大数据、增材制造、区块链等)涌现并向各产业领域渗透。新材料与这些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高度融合,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随着全球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和制造业不断升级,新材料的产品、技术、模式不断更新,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市场需求旺盛,产业规模持续增长。全球新材料产业每年以10%以上速度增长,已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高技术产业之一,我国新材料产业每年增速在20%左右。随着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产业崛起,新材料的应用市场进一步扩大。我国新材料自主创新步伐加快,为国产新材料推广应用、规模化生产和迭代升级带来机遇,关键材料的突破和国产化,不仅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而且部分进入全球供应链体系,极大拓展了市场空间。

“双碳”目标的驱动,为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离不开新材料的支撑,如轻量化材料、生物基材料、节能环保材料等。新材料自身发展也更加重视节能低碳发展,从材料的研发设计、生产应用到回收再利用都高度注重绿色化,不断突破材料品质、装备等方面的应用极限,带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材料产业与“双碳”目标的结合成为新的增长热点,生物基材料、生物制造等非化石原料的材料和材料制备技术不断涌现,清洁可再生能源或化石能源的洁净利用等,有效推动了制造业的绿色转型。

在全球产业链重构、消费升级和“双碳”战略推进的新形势下,我国新材料产业迎来了历史性发展机遇,但也面临着巨大挑战。一方面,面临来自世界各国的竞争压力。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基石与先导,世界各国纷纷布局材料技术和新材料产业,抢占战略制高点。美国、日本、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持续制定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针对高温合金、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新型显示材料、新能源材料、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稀土新材料、石墨烯等新材料重点领域出台专项政策,进一步巩固其新材料技术和产业优势。韩国、巴西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培育方面加大力度,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政策。另一方面,自身发展还存在诸多不足。虽然近年来我国新材料产业在产业规模、技术创新能力、推广应用、集群化发展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但中低端产品过剩和高端产品不足的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例如,部分高端材料、高性能产品对外依存度较高,产业链供应链存在断点、堵点;标准体系不健全,专利受制于人,高端人才匮乏;等等。

在全球新一轮产业分工和贸易格局加速变革的大背景下,新材料技术和新材料产业成为全球科技、产业竞争的战略焦点。对我国来说,加快新材料产业发展,是应对国际竞争、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关键,也是引领材料工业升级换代,保障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是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发展合力。要充分发挥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作用,统筹材料领域相关机构和部门,形成合力,吸纳重点企业,建立联合工作组,加强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制定相应的路线图,强化顶层设计和智力支持。

二是强化创新引领,攻克关键共性技术。围绕重点产业链,按照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组织重点新材料研制、生产和应用单位联合攻关,集中突破一批关键短板材料、核心装备、核心原辅料,提升新材料产业基础能力。夯实新材料创新体系薄弱环节,推动中试、检验检测、资源共享、生产应用、数据资源等公共服务平台,以及创新中心、孵化器等载体建设,加快新材料成果转化,补齐“最后一公里”。整合各地创新资源,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优化创新生态。

三是强化人才和政策支撑,营造良好产业发展环境。一方面,培养材料领域杰出科学家和卓越工程师,加强国际人才交流合作,引进国外企业和科研机构设立材料研发中心。另一方面,完善新材料重点领域标准体系和进出口政策体系,引导并支持新材料企业“走出去”。

(作者系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材料工业研究所所长 肖劲松)

联系方式:王乐   010-68200552

电子邮箱:wangle@ccidgroup.com

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27号院8号楼12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