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经济
提升安全应急装备有效供给能力还需多点发力
文/黄玉垚 袁晓庆(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安全产业研究所)
安全应急装备,是为突发事件提供安全防护、监测预警、应急救援等保障需求的专用产品,对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应对处置各类突发事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政府推动、市场拉动、供给提升和技术赋能等力量作用下,我国安全应急装备产业发展势能持续积聚,作为战略性产业和新经济增长点的作用地位更加突出。但受制于技术、市场、供需、制度等方面问题,安全应急装备的有效供给仍然不足,以国内需求为导向的产业内循环体系尚未建立,下一步应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多措并举实现新发展格局下供给能力的有效提升。
一、产业发展势能持续积聚
(一)认识不断深化,各地积极布局
江苏、浙江、广东、河北等地在促进安全应急装备生产企业集聚发展方面先行先试,开展了一系列有益探索。目前,我国已建立26家国家级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含创建单位),带动各地深刻认识到发展安全应急产业对于落实安全发展理念、提升全社会安全保障能力和本质安全水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各地在谋篇布局“十四五”时期产业发展思路时,普遍注重从战略高度强调发展安全应急装备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明确将发展安全应急装备产业作为实现工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动能、完善应急管理体系的必由之路和必然选择。根据国家安全应急大数据平台的监测,截至2023年2月,已有江苏、四川、浙江等十五个省份出台相关政策或规划,明确在“十四五”期间大力发展安全应急装备及相关产业。
由于安全应急装备涉及行业领域多、用户覆盖面广,且兼具市场性和社会性,更需要政府找准定位,主动作为,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例如,江苏徐州、浙江温州注重“一盘棋”统筹和引领产业发展,成立了以市领导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包括市工信局、应急管理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局、财政局、商务局、市场监管局、银保监会和产业园区等多个部门,从作为全市重点任务推进的高度印发实施方案或行动计划,多方协作、多措并举推动产业发展。广东佛山注重搭建公共平台激活市场活力,通过组建联盟、举办大会、撮合供需等方式,充分调度当地行业协会、企业商会、产业联盟、研究院所、重点企业等不同主体的积极性,推广应用先进产品的同时吸纳更多企业落户本地发展。
(二)内需潜力巨大,拉动产业发展
消费升级、产业升级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正在成为拉动安全应急装备快速发展的“三驾马车”,共同构成对安全应急装备的巨大刚需。一是消费升级释放个人和家用市场空间。伴随人民消费需求从基本温饱到安全绿色的持续升级,个人和家用安全应急市场空间巨大。例如,我国目前有2.6亿户城市家庭,配备烟雾报警器的仅有5%,若覆盖率能达到30%,市场空间将超过300亿元。二是产业高质量发展加速专用安全应急装备需求增长。以化工行业为例,随着各地化工安全整治力度不断加大,行业规范和安全要求不断趋严,带动化学品安全检测监控装备、储存运输安全装备、个体防护装备、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防爆电气装备等快速发展。仅防爆电器装备,近年来平均增速在20%左右。三是各级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带动政府采购需求庞大。跟据公开数据,2022年各省消防救援总队提出的消防设备进口需求近1400项,采购金额接近27亿元人民币。据不完全统计,我国2022年安全应急相关装备产品招标项目数达4万余项,涉及金额超过2000亿元。
(三)供给能力增强,应用成效显著
一是国内安全应急装备体系逐步完善。目前我国安全应急装备实现了对安全防护、监测预警、应急救援、安全应急服务的全面覆盖,其供应商既包括如新兴际华、徐工集团、内蒙古一机集团等行业内“大而全”的领军企业,也包括如北京凌天、飞天联合等“专而精”的优质企业。二是在关键领域实现技术创新突破。例如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自主研制了煤矿井下全自动钻机,填补了国内外煤矿自动钻探装备的空白,相关核心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助力实现煤矿生产少人化、无人化,平均提高生产效能20%以上。又如航天科工集团二院开发的高层楼宇灭火系统,首次以发射导弹的方式进行消防灭火,最大射程可达500米,填补了我国在高层、超高层建筑消防外部救援装备领域的技术和装备空白。
国产装备已在安全应急保障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国产远程大功率应急供排水设备在北京“7·21”水灾、郑州“7·20”水灾、成都汽配城火灾等抢险救援工作中,较好地完成了远距离、长时间、大流量供排水任务,鉴于其在实战中良好的应用效果,目前已在各地消防和市政排水部门大范围应用。合肥市探索建设的“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系统”,完成对市内高风险区、安全敏感区的桥梁与含燃气管网、供排水管网、地下综合管廊在内的城市生命线的全覆盖,覆盖管网长度超过了2000公里,支撑城市安全运行的实时在线监测、风险隐患的及时发现,大大提高主动式安全保障能力。
(四)信息技术赋能,加速融合创新
当前,我国正处于制造业深度变革与数字经济浪潮的交汇点,我国信息技术在安全应急装备各细分领域的融合应用正在从以各类数据的全面互联监测为基础,逐步向深度分析与智能决策优化演进,推动安全应急装备实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与业态创新。一是信息技术与传统安全应急装备相结合产生新的产品形式和解决方案。例如,白云鄂博东矿区将传统矿用运输车与5G相结合,形成我国首个无人驾驶矿车应用,实现矿区生产运输的无人化,最大程度减少工程现场作业人员数量,确保人员安全。二是通过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由单纯的产品销售模式向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的方向转变。例如,安全监管信息化系统对分散在不同生产环境的设备进行集成联网,提供综合的安全生产智能管控服务,进一步与预防性维护、供应链管理、保险金融服务相结合,产生新的应用模式。三是新技术新产品应用催生一系列以数据为基础的新业态。例如专业救援队伍、社会公众通过VR/AR的沉浸式体验技术感受火灾、爆炸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再通过动作识别技术与仿真环境进行智能互动,催生了新型安全应急培训服务业态。
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应用为安全应急装备的发展带来三方面影响。一是拓展了应用的时空范围。通过对突发事件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环节覆盖,实现应急管理工作的关口前移,将“被动应急响应”进一步转化“主动安全监测”。二是提高了供给的效率效能。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复杂环境的信息采集、指挥决策以及装备产品集成优化创新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推动实现传统安全应急装备的优化升级,提高安全生产与应急保障能力。三是优化了供需适配精度。新一代信息技术使得企业得以更全面、系统地把握设备健康安全运行态势,定位潜在风险与管控薄弱环节,实现风险精细管理、需求精准识别、供给精确匹配。
二、有效供给不足问题有待破解
当前,发展安全应急装备的战略意义愈发凸显,全社会关注支持安全应急装备产业的发展氛围正在形成,行业规模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但也要看到,安全应急装备产业作为新兴领域,其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典型表现是安全应急装备的有效供给仍然不足。一是在通用领域、低端市场,产品技术门槛较低,生产企业较多,产能相对过剩。二是在高端产品市场,国产装备市场占有率较低,如航空应急救援装备、深海应急救援装备等领域关键设备仍然存在明显的对外依赖。三是产品可靠性、稳定性水平不高,如国产消防车底盘等产品较国外进口产品仍存差距。受制于技术积累不充足、市场需求不成熟、供需信息不对称、制度要求不完善等方面问题,制约我国安全应急装备有效供给能力的提升。
(一)技术积累不充足
一是关键装备技术空白或滞后制约产业化推进。我国部分安全应急装备整机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关键装备和部分零部件仍存在技术积累不足问题。如航空灭火救援装备、高端城市救援装备、高端安全监测检测仪器、深海应急救援等装备发展滞后甚至处于空白。部分国产装备核心零部件性能与国外具有差距,产业化推进难度大。如消防车辆对底盘的耐腐蚀性、抗冲击等性能及其稳定性有较高的要求,而国产底盘的产品性能、稳定性和可靠性与进口产品有一定差距,国内消防救援整车龙头企业多使用曼恩、奔驰、沃尔沃等国外品牌底盘,国产设备应用推广难度大。二是部分重大安全应急装备成果未能及时转化。例如我国直升机已实现起重13吨水功能,具备转化为灭火直升机技术,若配套水炮、吊桶、机腹水箱等设备,可形成国产直升机航空消防救援装备能力。但由于直升机场等配套设备不全、吊桶等配套装备不足,既懂消防又懂飞行的专业队伍缺乏,成果转化投入大且承担风险较高,企业的成果转化动力明显不足。
(二)市场需求不成熟
一是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创造的安全应急装备需求正处于培育阶段,市场潜力尚未充分释放。例如,在日本等发达国家,家用消防器材占整个消防器材市场份额的40%~60%,我国仅在1%。二是相关装备的需求理解较国外仍存在一定差距,致使产业供给能力陷入“有劲使不上”的境地。我国应急管理事业起步较晚,提出的需求仍较为模糊。以救生绳索为例,国内企业具有较强的引进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同等产品质量在全球范围内位居前列,但受限于我国应急救援体系尚不成熟,需求不够清晰明朗,国内市场未能有效开拓,而国内在绳索领域的供给能力未有效利用到应急救援方面。
(三)供需信息不对称
从近几年我国采购进口安全应急装备供给情况来看,其中90%的装备和产品已具备国内产品替代能力,如 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高层建筑灭火救援装备技术可与国外相关技术媲美,但由于地方相关部门不了解国内产品目前具有的高性能和高质量,供需对接不畅,导致国内产品找不到市场,部分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受到影响。另外,我国森林消防装备虽日益发展,但真正符合我国森林消防特点的“实用、管用、好用”的装备供给还不足,企业缺乏与基层需求的精准对接。
(四)制度要求不完善
一是有利于先进装备进口的财税补贴机制对正在发展成熟的国内产品造成冲击。早期为加速安全生产与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我国对消防设备进口予以退税补贴扶持,鼓励采买先进设备提升应急处置能力。但随着国内企业供给能力的逐步提升,这一制度无形之中对国内较为成熟的产品市场推广造成了一定冲击,国内产品在同等质量的情况下只能以更低的价格才能与进口产品获得同等的对待。二是准入限制放开时间较短,市场适应需要时间。例如多年来,我国对消防车一直实行的是强制性认证和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不但增加了生产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不利于技术研发投入,更制约着企业灵活地进行产品创新,使得国产消防车高端化升级进程缓慢。直到2019年,我国才对消防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放宽消防车的市场准入限制,允许企业自主申请投资新建项目,虽然为国产品牌使用率的提升带来了机遇,但改革时间尚短,企业需要逐步适应市场需求和布局新兴领域。
三、多点发力,共同提升安全应急装备的有效供给能力
提升安全应急装备的有效供给能力,将产业发展势能转化为不竭动能的关键在于打通安全应急装备供需循环链条,推动形成“需求引导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体系,这是符合我国安全应急产业发展规律和发展阶段的必要手段。
(一)完善顶层架构设计,凝聚产业发展共识
在国家层面,需综合工信、发改、科技等供给侧管理部门以及应急、卫健、公安等需求侧应用部门力量,构建部门间协作机制,破除装备研发、生产和应用的制度性障碍。在地方层面,结合当前各地高度重视发展安全应急产业的共识基础上,将其纳入各地“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加以扶持,加强安全应急装备发展和应用的顶层设计,研究制定相应的产业发展专项激励政策,通过项目审批绿色通道、项目用地优惠条件、技术研发资金支持等多种方式,切实提高安全应急装备发展活力。
(二)实施协同创新,加快技术攻关突破
一是以需求为牵引,抓好重点应用场景所急需的安全应急装备的研发,比如从内蒙古阿拉善露天煤矿坍塌、北京长峰医院火灾等事故中,发现存在痛点难点的技术装备缺口,集中供需双方力量组织技术攻关。二是布局安全应急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一方面在已建成的创新中心中增加安全应急装备攻关任务,另一方面筹备组建安全应急装备集成应用方面的创新中心。三是编制《安全应急装备政府采购目录》,综合运用政府优先采购、订购、首台套补贴、编制进口负面清单等方式支持产业化、国产化应用。四是通过政府引导、行业推荐等方式,将应用成效显著、技术水平先进、推广模式创新的安全应急装备树立为行业示范,带动装备推广和品牌提升。
(三)扶持重点企业发展,发挥支撑带动作用
支持中央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发展安全应急装备产业,形成一支产业主力军。引导航天、航空、船舶、兵器等企业将其先进技术拓宽转化方向,向安全应急领域转移,打造高精尖安全应急装备。建立重点企业联系机制,及时帮助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以重点企业、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相关装备集群等为依托,逐步建立安全应急装备生产能力储备基地。
(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完善国家安全应急产业大数据平台,建立安全应急装备采购需求清单和供给资源池;发挥协会、联盟、商会、金融机构和其他第三方机构的作用,提供供需对接、成果转化和金融服务等专业服务;完善检测认证服务体系,在不同细分领域建设安全应急装备整机性能、安全可靠性、稳定性能检测平台及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安全应急装备的综合标准化体系,实现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体系的衔接对应,推动提升国产安全应急装备的竞争力;充分利用中国安全产业大会、安全应急装备博览会、安全应急产业高端论坛的机会,强化安全应急装备宣传力度,推进产研对接、产需对接、产融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