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外部国际经济环境影响和内部资源生态约束不断强化下,中小企业绿色发展的任务紧迫艰巨,构建绿色制造体系逐渐成为推动中小企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绿色供应链是中小企业绿色制造体系的关键环节,侧重于供应链上节点企业的协调与协作,重点发挥供应链上核心中小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带动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走资源能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绿色发展,加快提高中小企业绿色增长质量。
一、我国绿色供应链建设政策取向与发展趋势
(一)绿色供应链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已成为政策共识
“绿色”作为五大新发展理念之一,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新航标,同时,绿色发展也已成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绿色化水平和能力对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绿色供应链促进全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发挥各行业核心中小企业在供应链上的影响力,广泛开展绿色设计,推行清洁生产,加快技术改造和管理提升提高能效,减少排放,同时加强回收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全面提高绿色制造水平,已经成为各项政策指向。
在中央层面,我国从绿色供应链体系构建、标准制定、金融支持、试点示范以及信息批露等维度发布一系列政策,为中小企业绿色供应链建设提供相关指导,进一步促进了中小企业降本增效、增强市场竞争力、增加绿色收益、提升中小企业社会绿色形象和有效规避绿色技术贸易壁垒,加快提高中小企业绿色发展能力和水平。
在地方层面,天津、上海、深圳和东莞等地方政府最先以不同模式开展了绿色供应链的有益探索,实施了一批具有创新性和引领性的政策举措,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参与绿色供应链建设和拓展工作。
作为政府主导模式下绿色供应链试点城市,天津市制定印发了《绿色供应链管理试点实施方案》,开展了具有特色的绿色供应链管理试点示范项目,组建了绿色供应链服务机构—低碳发展与绿色供应链管理服务中心,成立了绿色供应链社会组织—绿色供应链协会,推进了绿色供应链标准化工作,同时进一步扩大了绿色供应链管理试点范围,积累了若干先进经验。
作为试点企业带动模式下的绿色供应链试点城市,上海市在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的支持下,启动了“上海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项目”,通过对重点企业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试点,探索相关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和规范。
作为政府与企业合作模式下的绿色供应链试点城市,深圳市实施了政府引导、中小企业自愿参与的环保专项行动—“鹏城减废行动”,鼓励中小企业开展绿色制造,提升内部环境管理水平,提高资源产出效率,减少生产过程废弃物的排放。
作为首个建立城市指数的绿色供应链试点城市,东莞市最突出的特色就是研究创立了绿色供应链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东莞指数”。借助东莞指数,中小企业可以开展评价,有效识别在环保、节能以及低碳三方面的状态及存在问题,以便针对性地建设和拓展具体行业绿色供应链。
(二)我国中小企业绿色供应链发展具有四方面趋势
一是国内中小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提升空间较大。不少跨国公司在华机构及中外合资企业已经开展了多年相关实践,规章制度相对完善、运作机制较为成熟,其主要原因是企业总部对此提出了要求,也有部分企业自发开展了此项工作。但对于大多数国内中小企业而言仍处于起步阶段。
二是中小企业绿色供应链融资渠道不断拓展。各地绿色供应链金融的快速发展,进一步缓解了中小企业绿色转型和绿色供应链建设的融资压力,绿色供应链金融通过金融机构或者核心企业带动供应链的上下游中小企业开展绿色金融服务,拓宽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三是品牌企业对行业绿色供应链的影响力开始强化。一方面,品牌优势明显企业正努力获取整个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供应商名单,包括原材料供应商等,以加快细分行业供应链整合创新。另一方面,华为等品牌优势明显企业逐渐采用蔚蓝地图数据库检索中小企业供应商,如发现供应商有环境违规记录,会要求其进行整改并向公众公开整改结果。此外,品牌优势明显企业正在将供应商的绿色发展能力和采购份额挂钩,环境表现优秀、节能减排成效显著的供应商会被给予优惠采购政策,以激励供应商提高绿色发展能力。
四是绿色采购在推动绿色供应链建设方面潜力较大。绿色采购政策能够有效激励中小企业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创新。一方面,绿色采购可以直接激励中小企业进行绿色生产和选购绿色物料,另一方面,中小企业会强化和供应商的合作与管理,从而推动一级、二级等多级供应商进行绿色制造,提高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绿色水平。但由于当前政府绿色采购法规机制不健全、规模小、信息透明度不高等因素影响,政府采购对绿色供应链的推动作用仍有较大提升潜力与空间。
二、我国中小企业绿色供应链建设面临“四大问题”
(一)短期投资回报不匹配抑制绿色供应链建设的主动性
中小企业绿色供应链建设前期的高水平专业人才、研发资金等投入大,存在短期难以获得经济效益、实施效果滞后等问题,导致短期投入产出不匹配。此外,绿色供应链建设需要细分行业产业链整体协同,中小企业普遍认为行业协同成本高、难度大,不仅要对自身的采购、生产流程进行绿色低碳改造,还要引导上下游企业采取相同的策略,让绿色低碳理念在产业链中传递扩散,同时行业协同回报有存在不确定性。《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报告显示,绿色供应链环境管理表现良好的企业以大型企业为主,中小企业数量少、占比低,汽车、纸业、日化、食品、皮革、制药、化工等行业,绿色供应链建设仍严重滞后。
(二)绿色环保研发投入不足制约绿色供应链行业拓展
我国中小企业在污染处理和废物回收再利用方面还有待提高,缺乏比较先进的绿色环保技术工具。同时,我国中小企业对绿色环保技术工具的研发投入不足,国家节能中心数据显示,我国节能环保企业中目前仅11%左右有研发活动,企业研发资金占销售收入比重不到4%,远低于欧美占比15%—20%的水平。中小企业在建设绿色供应链过程中,要完成从绿色研发设计到绿色回收的闭环治理,各个环节不仅包括先进环保技术的升级改造、监管测试与售后支撑,也包括大量先进环保设备的投入,而中小企业多数技术匮乏,绿色供应链建设技术成本相比大型企业更高、负担更重。
(三)绿色金融服务支持绿色供应链建设的覆盖面较窄
由于中小企业信用水平低下、抵押担保缺乏优质资产、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地方金融机构难以与中小企业维持长期的互动借贷关系,对中小企业绿色转型发展的支持力度还很小,扶持力度不足以满足中小企业开展绿色供应链建设和拓展所需的各项投入。总体来说,目前地方绿色金融服务中小企业绿色供应链融资的覆盖面仍不足,并且还有下降的趋势,例如兴业银行2011—2021年绿色信贷增长比率,呈现出波动下降的态势。
(四)供应链企业信息披露不规范、绿色低碳意识薄弱
我国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时间较短,绿色供应链建设的关键环节之一企业ESG信息披露方面工作不够规范,一是ESG信息披露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二是以自愿披露为主,目前被要求的主要是央企上市公司,中小企业信息披露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中国上市公司ESG行动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30日,自愿进行ESG信息披露的上市公司占比33.28%。同时,企业自主设定绿色低碳发展目标的意识较为薄弱,大多数企业缺失关于绿色低碳方面的量化目标和年度改进计划及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