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发布了第五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的佼佼者,他们位于产业基础核心领域、产业链关键环节,创新能力突出、掌握核心技术、细分市场占有率高、质量效益好,是优质中小企业的核心力量,更是我国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力量。当前,我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中遇到了哪些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如何提升创新能力,融入全球价值链,加快我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走出去”步伐?
龙飞: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 创新强化共性技术服务供给
中国经济时报:对于提升创新能力,融入全球价值链,加快我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走出去”步伐,您有哪些建议?
龙飞: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强调中小企业是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要求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激发涌现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立足新发展阶段,必须大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专精特新”发展,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韧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夯实基础、贡献力量。
中小企业好,中国经济才会好。中小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就业和99%的企业数量,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工信部组织开展的相关研究表明,中小企业数量、缴税总额与地区GDP、财政收入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88。这意味着,中小企业发展好,地区经济增长就快,地区经济活力就强。地方经济发展实践也表明,中小企业发展活力强的地区,通常都是经济发展好、人民生活富裕的地区。为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建议进一步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完善产业生态体系,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一是构建产业链上下游分工协作良好的产业生态。鼓励龙头企业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开放应用场景、共享生产要素,支持探索战略合作、股权连接、大企业裂变、共享制造平台等模式,推动大中小企业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共同参与产品和技术开发。二是以专项行动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对接。持续深入实施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携手行动”,推动各地开展“百场万企”大中小企业融通对接活动,通过大企业“发榜”和中小企业“揭榜”,携手推动解决产业发展难题。三是加快培育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发挥企业集群集聚发展产生的正外部性,集成和开放创新基础设施和服务资源,推动集群与大型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稳定的创新合作机制,围绕集群主导产业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第二,强化共性技术服务供给,持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一是加强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以工业“六基”领域(核心基础零部件、核心基础元器件、关键软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等为重点,加强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和新型共性技术研发组织建设,统筹协调解决“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遇到的行业共性技术难题。二是完善面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公共技术服务体系。加强公共技术服务机构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服务质量标准和评价激励机制,根据“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成长阶段和技术需求特征,在技术培训、咨询、交易、检验检测等方面提供多层次、全生命周期的技术赋能服务。三是加大创新支持力度。持续开展数字化赋能、科技成果赋智、质量标准品牌赋值等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专项行动,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如“创客中国”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等,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引导中小企业通过创新发展提升细分领域核心竞争力。
第三,拓展对外交流平台,促进国际合作深入推进。一是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领域双多边合作机制建设,强化东盟与中日韩、中东欧、金砖国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中小企业领域双多边合作机制,为推进国际交流夯实基础。二是大力拓展中小企业对外交流平台。持续办好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暨展览会、中德(欧)中小企业合作交流大会等展览展会,创新办展办会模式,加强国内外联合研究,充分发挥中外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区作为促进国际合作的重要载体作用,全面助力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三是加强中小企业海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在海外设立中国中小企业中心,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中小企业“跨境撮合”服务,持续开展支持中小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专项行动,举办中外中小企业国际合作论坛,帮助中小企业利用全球要素融入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