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智新质生产力,赋能新型工业化"专题交流会在京举行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09日 14:08 来源:中国软件评测中心

11月28日上午,人工智能场景化应用与智能系统测评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在第二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期间举办“献智新质生产力,赋能新型工业化”专题交流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副会长陈建安、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国栋等50余名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会议由赛迪研究院党委副书记、重点实验室主任胡国栋主持。

中国贸促会副会长陈建安致辞中向与会专家发出链博会的欢迎和问候。本次链博会的主题是“链接世界,共创未来”,陈会长表示,人工智能产业链供应链能否通畅、安全,事关人类福祉、事关全体人类命运。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不仅有利于推动促进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更有助于释放人工智能在医疗、教育、交通、农业、工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的应用潜力,营造人工智能领域的开放包容、公平普惠的国际合作交流环境,输出中国模式、中国经验,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

要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国家间产业链合作,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中国贸促会将与赛迪研究院一道,更好发挥链博会和人工智能工信部重点实验室的平台优势,围绕人工智能链条、生态与场景,更高水平促进人工智能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更深维度与产业链、供应链各方面合作,加强人工智能“资源共促、要素共享、场景共建、生态共育、产业共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增进全人类共同福祉贡献“AI力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国栋就《生成式人工智能助力钢铁产业链》作主题报告,王院士表示人工智能有助于做强产业链,建设创新链,打通钢铁主流程中长期未能很好解决、又严重影响生产的“痛点”“堵点”,未来应进一步加快以数字孪生平台为核心的钢铁企业数字化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利用生成式AI数据驱动、软件定义的特点,进行钢铁工业的数字换脑、模型换代、转型升级、打造新质生产力。尤其是利用文生视频技术展现高炉、转炉、连铸坯、轧件内部的物理和化学变化的真实图景以及人类肉眼无法观察到的变形过程中材料微观组织的变化、拓宽了人类认识的边界、发现了人类从未真正了解的新规律,并利用这些新发现进行钢铁过程的控制,大幅度提高了人类驾驭钢铁生产过程的能力。我们还利用生成式AI的“端到端”解法,高效率、低代码量、极高保真度地完成极端复杂钢铁生产过程的建模,并迅速推进了具身智能的钢铁工业全流程ROBOTSTEEL的建设进程。

专题交流会上,委员与代表企业围绕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趋势、场景创新建设与产业重点难点问题展开探讨研究。国家电网、国家能源集团、科大讯飞、燧原科技等龙头企业分别就人工智能赋能电力服务、能源管理、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智库建设等四大场景实践进行了展演。

国家电网客户服务中心的专家在报告中提出,人工智能技术是电力客户服务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通过自然语言处理、语音合成和识别,以及计算机视觉技术等,实现了客户服务的智能化,提升了服务效率和质量。依据大语言模型通用能力定向开发的新服务可覆盖多个领域,通过自研技术实现了用户意图识别、多轮对话等功能,极大提升了客户服务体验。同时,智能客服系统的建设通过深度学习等技术,能够准确理解客户需求,提供快速响应和解决方案,显著提高了服务效率和客户满意度。此外,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还促进了电力业务的数字化转型,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智能算法,电力公司能够更精准地预测电力需求,优化电力资源配置,为客户提供更加稳定和经济的电力服务,为电力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国能集团北京低碳清洁研究院的专家在报告中表示,国家能源集团作为能源行业的领军企业,在人工智能赋能低碳能源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技术成果。集团依托其全产业链业务优势,建立了包括北京市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联合研发平台在内的25个研发平台,覆盖氢能、储能、现代煤化工等多个领域,为原创技术提供了丰富的示范应用场景。国能集团积极发挥AI4S技术增量器作用,助推能源、材料、空间等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在材料、能源、空间领域实现了数字化升级。在国际合作与前沿技术开发方面,集团通过大数据分析、系统预测等技术,推进双碳领域的前沿技术开发,如碳排放监测核查、前沿碳减排技术、运营优化等,有效提高了数据准确性和碳足迹估算的准确性,同时助力可再生能源和储能系统的整合,优化生产流程,提高资源利用率。

在AI赋能碳市场交易策略生成方面,集团利用能源电力生产数据集,通过多模态识别模型与数据清洗模型,优化企业碳管理策略,测算碳减排边际成本,识别均衡碳价,为碳市场交易提供了科学的决策支持。此外,集团还构建了碳减排智能决策模型,通过预测性人工智能模型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生成碳达峰风险评估报告和碳减排行动计划方案,为碳减排项目管理提供了策略生成。学术成果转化方面,集团在人工智能驱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关键突破,如在Nature Geoscience和Fuel等国际顶级刊物发表成果,利用AI技术实现模拟预测能力的关键突破,针对地理信息科学、煤炭反应机理模拟等话题,推动了学术成果的产业化,为我国低碳能源技术实现核心突破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这些技术成果,国家能源集团不仅推动了学术成果的产业化,也为我国低碳能源技术的发展和全球能源转型贡献了力量。

作为人工智能技术企业的代表,科大讯飞北京讯飞研究院的专家在报告中表示,科大讯飞在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特别是在“星火大模型”系列的发展上。最新的星火大模型V4.0 Turbo版本在文本生成、语言理解、知识问答、逻辑推理、数学能力、代码能力和多模态能力等七大核心能力上全面超越了GPT-4 Turbo,在数学&科学领域的GSM8K、MATH和GPQA测试集,以及代码能力测试HumanEval中也展现了卓越的性能。大模型在教育、医疗、办公等多个领域,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与应用。在教育领域,通过辅助工具如“星火教师助手”提升教学效率;在医疗健康领域,“讯飞晓医”提供健康咨询和用药指导;企业服务方面,构建企业知识大脑,助力数字化转型。在汽车行业则通过智能座舱提升驾驶体验,金融领域,通过智能平台优化服务等。

燧原科技专家在报告中表示,公司致力于为通用人工智能领域打造算力底座,凭借其在国产高性能AI算力基础设施上的积累和探索,已在智算集群的建设、商用、运维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并与产业上下游合作推进前沿超节点技术优化与部署应用,并与赛迪研究院、中国信通院、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等权威智库合作,推动AI技术攻关与标准生态建设。尤其是与赛迪研究院的合作成果“赛迪·问道”系统,基于燧原科技的算力底座,完整实现了RAG(检索增强生成)管理的全流程,并通过RAG技术有效降低了大模型的数据理解偏差,提升了知识获取的效率和准确性。系统还建立了高效的数据收集和反馈机制,实时获取用户反馈和体验,同步进行模型微调,有效解决了大模型在实际应用中产生的幻觉问题,提升了模型的输出质量和用户满意度。同时,“赛迪·问道”系统还探索了在信创软件环境中适配多种大模型,有效推动了自主可控技术的发展,入选工信部先进计算赋能新质生产力典型案例。

重点实验室还分别与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中国石化、金山办公、燧原科技、科大讯飞等就人工智能赋能医疗健康、石油化工、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联合开展了前景展望活动。

下一步,赛迪研究院将充分发挥重点实验室载体平台优势,围绕人工智能产业链条、创新生态与应用场景,积极搭建供给侧和需求侧间的沟通平台,推动资源共促、要素共享、场景共建、生态共育、产业共进,加快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支撑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