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4日下午,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未来产业研究中心(无线电管理研究所)承担的院重大课题《未来产业发展:全球模式与中国路径》中期评审会在赛迪大厦召开,王世江副院长出席并主持会议。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晓华、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战略政策室主任盛朝迅、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刘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钮钦、阿里云政策研究部总经理李颋等5位专家受邀出席本次会议,院软科学处、战略研究中心、未来产业研究中心、科技与标准研究所有关同志参会。

无线电管理研究所副所长彭健代表课题组详细汇报了课题中期进展情况。课题组认为,未来产业是发展成熟度相对较低,发展潜能极大,对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和颠覆性创新的依赖度高,涵盖信息、生命科学、新能源、新材料深海空天等领域,并具有前瞻性、引领性、突破性、融合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课题组立足当前梳理了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和韩国等主要国家布局发展未来产业的战略举措,指出各国的未来产业发展做法存在共同的经验值得借鉴。课题组以历史的视角系统归纳了部分未来产业的发展模式,并创新性地设计了未来产业象限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课题组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进一步提出了强引领、强生态、强要素、强应用、强示范、强人才、强合作等支撑我国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建议。
与会专家听取了汇报,充分肯定课题中期研究成果,围绕未来产业内涵特征、发展趋势、国际经验及发展模式等方面展开热烈讨论,对课题工作提出针对性点评和建设性意见,具体如下。
李晓华研究员认为,对“未来产业”的理解需要一以贯之,对非未来产业范畴的产业、案例、模式等予以删除;对未来产业发展模式的划分缺少统一的划分视角,且模式数量偏多,可以适当归并;“未来产业发展阶段四格象限图”从产品成熟度、市场成熟度两个维度划分不够准确,建议用其他更准确的表述和划分标准。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李晓华
盛朝迅主任建议,聚焦主题主线,更加突出决策咨询报告和智库研究定位,提出鲜明建言献策观点;增强理论分析与对策研究的呼应和关联;强化现实问题研究,注重成果转化应用。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战略政策室主任 盛朝迅
刘驰副院长指出,报告整体比较完善,建议对于民转军、国家重点实验室、未来学等提法再进一步确认,保证表述的准确性。

▲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 刘驰
钮钦副研究员提出,报告要更加突出未来产业相较于现有产业的范式转换、赛道切换等独特性;适当增加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的背景表述,更好体现发展未来产业的必然性、趋势性;将产业成熟度模型改良为未来产业成长性评价模型,对可预见的未来产业成长性进行研判,提出重点发展领域。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 钮钦
李颋总经理建议,在产业发展模式的国内部分进一步完善文献综述内容,增强学术色彩;发展模式类别归纳较多,总结提炼更具特色、更有优势的几条即可;将“智能计算平台”作为国内科技企业布局未来产业的重点,这也是支撑未来产业发展的基础。

▲阿里云政策研究部总经理 李颋
王世江副院长作会议总结,充分肯定了与会专家的建议,指出专家的建议对课题组深入开展未来产业研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并对课题组下一步工作提出具体要求。下一步,课题组将充分吸收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对报告进行精心修改和打磨,力争形成高质量的精品研究成果。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王世江